English

三联:中美学术出版的合作典范

1998-09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今年5月16日,我接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鲁登廷先生(NeilRudenstien)来信。这位英美文学教授出身的哈佛校长,对他首次访华(其实也是哈佛校史上第一位在职校长的访华使命)的圆满成功,反复表示高兴、感谢和希冀之情。

在拜见中国领导人和造访北大、清华这两个层面之外,鲁登廷校长惊喜地发现,在南河沿古朴典雅的欧美同学会大院内,有一个精英荟萃的哈佛校友会。这种校友聚会,让校长先生生动感悟到中美学术交往的切实基础与发展可能。

由此便引伸出第四层,即中美学术合作的出版机制与社会效益问题。在此层面上,哈佛能为中国做些什么?哈佛已经做了多少?哈佛今后还当如何努力?鲁校长对这几个问题念念不忘,记挂在心。

从中国方面论,哈佛的合作善意,如无对应的出版单位,恐怕只能是镜花水月,空中楼阁而已。在这方面,三联作为我国出版合作的先驱,传播新知的老店,恰好成为中美学术交往的便利窗口。自邹韬奋先生手创三联以来,这家老店50年如一日,为中国学术传统之绵延发展,兢兢业业,勤勉用心,始终如一。依我之见,三联书店这种源远流长的敬业精神,及其不事虚华的务实传统,大体吻合于哈佛大学一贯奉行的学术交往准则。

于是乎,在双方平等互敬、专一求实的共同基础上,三联得以同哈佛(也就是同美国学术界)携手合作,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一批试验性成果。

《美国文库》在中国成套翻译出版。此事说来大不易,《美国文库》原是美国学术界的掌上明珠。它由一个最高级别的学术委员会,精选历代美国思想家和文豪作品,交由当今一流美国专家勘校审订,花费30年之功,陆续完成100多部标准文本。这套文库丛书的学术权威性、印制精美程度及其国际声望,均称美国之最。

1988年,我的哈佛导师丹尼尔·艾伦教授(《美国文库》的发起与领导者之一),首次向我提及在中国翻译出版这套文库的可能性。当时这套书没有任何一种外文译本,也就是说,还没有一家外国出版社敢接受如此规模的高标准出版合作计划。我回到北京同三联的总编辑谈起此事,而且和三联一起试验性地做了起来。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的结果,不单是哈佛教授看到了一次国际出版合作成功范例,而且中国学界也对此工程表示欢迎。自1993年第一批系列经典如《爱默生集》、《林肯集》等顺利面世以来,《美国文库》的三联中国版已经出版10余种。尤其令双方满意的是,它的印制质量和包装外观,与美国原版基本一致,为学界普遍看重。

《三联·哈佛燕京学术丛书》在中国稳中求进。如果说《美国文库》是进口美国优秀学术丛书的成功之举,《三联·哈佛燕京学术丛书》则是合作出版中国学术专著的大胆革新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学术出版业逐年进步繁荣,同时试图与国际学术出版对话接轨。

1991年,哈佛燕京学院院长韩南教授,一位精通中国古典、挚爱中国文化的著名汉学家,主动提议与三联合作,赞助出版中国杰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专著。他也有一个赞助条件,就是按照国际制度,严格评审,培养规范,提携新进。此情此意,不但得到三联书店两届总经理沈昌文和董秀玉的积极响应,而且几乎与中国学界元老的想法不谋而合。在季羡林、厉以宁、李慎之等先生的鼓励支持下,我们在三联书店建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,从设项、遴选、合同到编校、出版和发行,基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进行运作。

5年下来,这个合资项目合作愉快。先后出版4辑30种(第5辑即将杀青),市场销售一再上升,学术品格逐渐饱满,印刷装帧也自成一派。哈佛专家的细致评判,让董事会和校方一再表示满意。前头提到鲁登廷校长访华时念念不忘的具体合作项目之一,就是这套标有哈佛校徽、在中国成功发行5年之久的《三联·哈佛燕京学术丛书》。

值三联寿辰之际,我在此占用一点篇幅,为三联表功贺喜,也为她持续努力再加一鞭。顺便提醒贵店一句:得到哈佛校长的首肯实在不易,然而要想得到中国学界的认可,恐怕更为困难。愿三联走稳、走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